中央人民政府網站  |  省委  |  省人大  |  省政府  |  省政協
您的位置: 您當前的位置 :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 /  政務公開  /  新聞動態  /  圖片新聞

【農經觀察】一張“膜”為農業生產帶來了怎樣的改變?

來源:青海日報       作者:潘玲    發布時間:2023-04-20 09:52    編輯:朱月琴         

   土壤處理、整地、施肥、覆膜、人工點播……3月下旬,在西寧市湟中區攔隆口鎮民族村的全膜覆蓋栽培蠶豆種植地里,蠶豆覆膜機穿梭在田間地頭,種植戶正在農技人員的指導下進行鮮食蠶豆青蠶21號的種植。放眼望去,一壟壟覆好的地膜在春日的陽光下閃閃發亮,為農田“穿”上銀裝。

  覆膜是我省馬鈴薯、玉米等大田作物種植時常采取的栽培措施。全膜覆蓋栽培技術是一項集保墑、集雨、抑蒸、增溫、增產為一體的抗旱種植技術,可大幅度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和土壤水分保蓄率,改善作物生長環境。多年來,全省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堅持引進示范推廣全膜覆蓋栽培技術,推動了農業生產的改變。

馬鈴薯全膜覆蓋示范基地。 農技推廣總站供圖

  蓄天上水 保地里墑

  在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隆治鄉橋頭村,光林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鐵令梅正組織機械、人力搶墑耕播。她仔細查看哪里膜沒鋪好,哪里壟沒起直。

  “去年秋天,我們合作社完成了秋覆膜400畝(26.67公頃),用于今年開春后種植玉米和向日葵。”鐵令梅說,“今年還計劃種植地膜蔬菜700畝(46.67公頃),這樣可以多樣化發展、多樣化增收。”

  我省地處青藏高原,全省三分之二以上的耕地為干旱山區,農業生產常年遭受干旱低溫影響。推廣全膜覆蓋栽培技術能夠起到保墑增溫效果,是應對水資源短缺,建立節水型農業、節水型社會的必然選擇。

  為了解決山旱區農牧民的吃飯和增收問題,歷屆省委、省政府高度重視,把脈定向,把發展旱作節水農業作為全省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。從2013年至2022年,我省先后在民和、樂都、互助等10個縣(區)開展了全膜覆蓋栽培技術推廣應用,累計面積達80萬公頃,通過農技農機結合,新增總投資13億元,僅此項技術就新增純收益43億元,有力增加了山旱區農業生產發展后勁,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。

  “實踐證明,全膜覆蓋栽培技術推廣有效帶動了玉米、馬鈴薯等作物高質高效發展,有力促進了當地種植業結構調整,探索出了一條變被動抗旱為主動抗旱、單一技術為綜合技術、傳統技術為現代技術的旱作節水農業新路子。”青海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推廣研究員王麥芬告訴記者。

  “通過全膜覆蓋栽培技術推廣,馬鈴薯畝均可增收400元以上,全膜玉米畝均可增收500元以上,除了解決山區農民口糧問題,產生的大量秸稈還可用作農區養殖所需飼料,大大增加了他們的收入??梢哉f,這張‘膜’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抗旱技術措施,為廣大干旱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產生了重要作用,也為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注入了科技含量,展現出了巨大的推廣效益,成為青海特色農業發展中一大亮點和新的希望。”

  全膜覆蓋栽培技術的推廣,民和縣收益很大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是青海東部的一個農業大縣,全縣4.27萬公頃耕地中,60%以上都在淺山地區,是典型的雨養農業縣。“十年九旱”的自然條件,曾讓這里干旱山區廣袤的土地廣種薄收。

  2008年開始,一場農業耕種技術的變革在民和縣海拔2100米以上的淺山旱地展開,過去只能耕種小麥的土地開始增加玉米試種。當年,該縣6個典型淺山旱地試種的86.67公頃全膜玉米喜獲豐收。地里昔日畝產小麥175公斤,變成了畝產玉米650公斤。一張看似不起眼的地膜,讓民和干旱山區農業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。

  “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生產管理部門,省農業農村廳高度重視農業(糧食)生產。向耕地要效益,依靠科技增效益,通過改善農業基礎設施、改造中低產田、大力推廣全膜覆蓋栽培技術等措施,大力挖掘旱作區生產潛力,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方式。”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管理處劉得國處長說。

農戶在鋪設好地膜的地里播種。潘玲/攝

  殘膜回收 變廢為寶

  春耕時節,在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清水鄉下灘村,村民吾毛正在撿拾田里殘留的地膜。“這個留在地里,地就不好了,地不好了莊稼肯定也長不好。”

  “這片地打算種植線辣椒、黃色西紅柿、西瓜等,所以要利用春播備耕時間節點,動員大家先把地里的殘膜收拾干凈。”循化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主任韓維國說。

  在循化縣街子鎮果什灘村的一片空地上,一輛輛農用車拉著殘膜來上交。尕楞鄉哇龍村村民才讓東周拉過來一車殘膜。“基本上每年會交1噸左右,都是家人一起撿拾的。交殘膜有補貼,而且把地里殘膜收拾掉,第二年作物長得更好,這樣既增加了收入,也保護了環境。”

  十年間,我省在民和、樂都、互助等縣(區)開展農田殘膜回收工作,累計回收8700萬公斤,補助資金1.5億元。“今后,我省將以加厚地膜應用、機械化撿拾、企業化回收、資源化利用為主攻方向,繼續開展殘膜回收連片實施,整縣推進,綜合治理。”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白惠義說。

  韓進忠是循化縣萬里達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,合作社現有112公頃土地種植土豆、蠶豆、小麥、青稞、玉米等,其中66.67公頃的地要用上地膜。今年3月份,他交了31噸殘膜。

  “循化萬里達合作社上交的殘膜水分雜質少,質量比較好,拿回去好加工。”青海恩澤農業技術有限公司殘膜回收負責人劉生福說。

  青海恩澤公司是省內廢舊殘膜回收加工生產的兩家企業之一,回收區域遍及省內各州市縣及鄉鎮。據劉生福介紹,公司把回收的殘膜作為主要原料,再按比例添加輔料,加工生產木塑產品,年消耗塑料殘膜2萬多噸。“公司生產塑料再生料、井蓋、木塑板材、木塑大棚骨架、托盤、板凳等十余種產品。”劉生福告訴記者。

  據王麥芬介紹,在回收機制、回收方法和加工利用等方面,我省嚴格按照“誰供膜、誰回收、誰種植、誰撿拾”的原則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與探索,形成了具有青海特色的農田殘膜回收機制。如今,全省項目區農田殘膜回收率由最初的30%提高到90%,農田殘膜回收加工企業也從無到有、從小到大,完全可以滿足殘膜加工的需要。

地膜蠶豆示范田。農技推廣總站供圖

農戶撿拾殘膜。 潘玲/攝

  地膜升級 打造樣板

  為進一步解決農用地膜土壤殘留造成的“白色污染”問題,近兩年,我省非常重視農用地膜的提檔升級工作,把試驗篩選應用全生物降解地膜作為替代常規農用地膜,減少殘膜的主要課題之一。

  全生物降解地膜是由能被微生物完全分解的物質組成的塑料薄膜,該物質主要來源于淀粉、纖維素、殼聚糖及其他多糖類天然材料,其降解的最終產物為二氧化碳和水,可完全為自然界消納,不會對環境產生二次污染。

  “在馬鈴薯作物上應用全生物降解地膜,前期起到了增溫、保墑的作用,成熟期開始大面積碎裂,自然降解,達到無污染無殘留的效果,從源頭解決了農膜殘留問題,改善耕地生態環境,省時省工。”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王生說。

  2019年開始,我省在互助、樂都、湟中等縣(區)安排了全生物降解地膜的試驗示范。2022至2023年,在民和、樂都、互助等10個縣(區)開展全生物降解地膜應用技術試驗示范研究與推廣,累計實施面積達7333公頃。

  今年,化隆回族自治縣全生物降解地膜實施面積為400公頃。“從去年在馬鈴薯和玉米種植中的試驗情況來看,降解效果很好。從目前的降解程度分析判斷,兩年內就能全部降解。今年,我們還要在蠶豆上拿6.67公頃做對比試驗。”化隆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喇成壽說。

  據了解,目前,我省積極參加由清華大學、全國農技中心組織的“十四五”國家重點研發計劃“農業面源、重金屬污染防控、綠色投入品研發重點專項——綠色可降解地膜專用材料及產品創制與產業化項目”,將在一定程度帶動和加快全生物降解地膜產品的推廣應用,為全省農業綠色發展和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。

亚洲精品无码不卡,婷婷五月天激情小说,91无码福利一区二区,无码胖老熟妇乱子伦视频,免费A级毛片无吗免费视频